羽觞
“瑶浆密勺,实羽觞兮。”
——《楚辞》
羽觞又称羽杯、耳杯,出现于战国,延续使用至魏晋。羽觞一般都是漆器,也有陶器。因其形状像爵,两侧有耳,就像鸟的双翼,故名“羽觞”。颜师古注引孟康曰:“羽觞,爵也,作生爵牗雀牍形,有头尾、羽翼。”
汉代,人们饮酒一般是席地而坐,酒樽入在席地中间,里面放着挹酒的勺,饮酒器具也置于地上,故形体较矮胖。
注子
其为“温酒之器,无柄无提梁,上丰下杀,如瓶状,今名酒注子。”
——《金瓶小札》
注子,金属或瓷制成,可坐入注碗中。始于晚唐,盛行于宋元时期。其形若罂,而盖、嘴、柄皆具。唐·李匡乂《资暇集·注子偏提》:“元和初,酌酒犹用樽杓……居无何,稍用注子,其形若罃,而盖、觜、柄皆具。大和九年后中贵人恶其名同郑注,乃去柄安系,若茗瓶而小异,目之曰偏提。”
宋代以后,这种酒具因其轻巧美观实用,乃大行于世。
铃铛杯
铃铛杯亦称“仰钟杯”、“金钟杯”、“磬式杯”,流行于明清时期。杯口外撇,深腹,圈足,因形如倒置的铃铛而得名。
既可用来饮酒,也可用来饮茶,可谓一器多用。
新石器时代出现了陶制酒具,商周出现了青铜酒具,汉代出现了漆质酒具...酒具的发展,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。
酒具的演变,可以观照时代的变迁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,酒具不仅仅是饮酒的器皿,更多的承载了文化的深厚含义。
关于古代有哪些代表性的酒具?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,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有价值的参考。
声明:本站文章来自网络收集整理和网友投稿,如需申请删除,请与站长联系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