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给大家分享的是“茅台酒”,茅台酒史的相关内容!

“茅台酒” 茅台酒史

茅台酒,你知道茅台酒的历史吗?它又是如何从一个小小的酒坊发展成为如今的国酒呢?本文将带你走进茅台酒的世界,探寻它的发展历程。

茅台酒前传

根据1939年编辑的《贵州经济》记载:“满清咸丰以前,山西盐商来茅台,模仿汾酒制法,以小麦为曲药,以高粱为原料酿造烧酒。

经陕西盐商宋某、毛某先后改进制法,以茅台为名,特称,“茅台酒”。1949年,茅台酒生产低迷,只有三家酒厂(成义、荣和、恒兴)。道光年间,不少于20家酒厂的繁荣早已停止,茅台酒的生产已达到破产的边缘。

三家酒店分别为:1862年华联辉成立“成义烧坊”,酿造的茅酒人称“华茅”;1879年,王立夫等三人合资创办“荣和烧坊”,酿造的茅酒人称“王茅”;1929年周秉衡投资兴建“衡昌烧坊”,1938年,周因倒卖鸦片破产,赖永初收购“衡昌烧坊”,更名为“恒兴烧坊”,1947年“恒兴烧坊”生产的白酒被命名为“赖茅”。根据《茅台酒厂志》、仁怀县政府通过没收、接管、赎回等方式,将成义(华茅)记录为“仁怀县志”等官方资料。、荣和(王茅)、恒兴(赖茅)是茅台镇最大的私人烧坊(过去民间称酿酒作坊为烧坊),1953年成立贵州茅台酒厂。

这些烧坊里的资深酒师成了这家新酒厂的技术骨干,把酿造工艺带到了过去。“华茅”在成义烧坊三大烧坊中,最早成立的是华家成义烧坊,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。1951年,仁怀县人民政府将“成义烧坊”收购并公有化,“成义烧坊”更名为“贵州专卖公司仁怀茅台酒厂”(即茅台酒厂)。“成义烧坊”三大酒师——郑兴义、郑永福、郑银安入主茅台酒厂,史称茅台三郑。1984年,郑永福关门弟子方延本成为郑氏酿酒技术的最后一个直传,注册了“成义烧坊”商标。

“王茅”据《仁怀县志》记载,荣和烧坊在华家成立十年(1879年)后,石荣霄、孙全太、王立夫三位遵义地区地主,“合股联营”开设了“荣太和”烧坊,烧坊的名字分别取自石、孙的名字,王立夫继承经营爷爷王天振创办的盐号“天和号”。到1915年,孙全太以太“账目纠纷”提起诉讼退股,烧坊从此改名为“荣和烧坊”。到1915年,孙全太以太“账目纠纷”提起诉讼退股,烧坊从此改名为“荣和烧坊”。1927年王立夫病逝,烧坊主要由石荣霄负责。

荣和烧坊由于实力相对有限,白酒产量不大。据《茅台酒厂》记载,年产量约5000公斤,主要在当地和遵义附近的重庆。

石荣霄也姓王,因为他是当地一位姓石的地主的养子,所以改了姓,后人恢复了姓王。他的孙子王泽生后来继承了这个行业。在被收回国有之前,王泽生的儿子王秉干经营荣和烧坊。1915年,茅台镇两大酒作坊最大“成义烧坊”与“荣和烧坊”以“中国贵州茅台酒”联合参加巴拿马-太平洋世界博览会。“赖茅”与华、王相比,恒兴烧坊晚了半个世纪,巴拿马的获奖与之无关。20世纪20年代末,贵阳一周姓鸦片商人,在茅台镇开了一家小烧坊。之后,周在贵阳的生意破产,烧坊也只是勉强维持。到1938年,为了还债,周将烧坊转让给了他在贵阳的合伙人赖永初。赖永初并不富裕,他从小就是学徒、小贩,靠土产品等买卖发家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他已经成为贵阳开设银行、经营矿产、进入政界的新贵,这是后话。

“父亲把酒分成小瓶,在自己的商号里试销,反响不错,他觉得前景不错。”赖永初的儿子赖世强说,接手烧坊后,父亲花了不少钱扩建烧坊,并将烧坊改名为更现代“恒兴酒厂”。据《茅台厂志》记载,1947年恒兴烧坊产量已达3.25万公斤,规模大大超过上述两家。与两位先辈相比,赖永初的经营手法看起来更加现代。《仁怀文史资料》写道,赖永初注册“赖茅”商标,采用便携式酒罐,设计独特的包装图案,不断通过和直销扩大市场,一度销往香港。“贵州解放前夕,贵州省国民党政府主席顾正伦派人游说父亲,带着银行资金去台湾省,给他留了一架飞机。

但是父亲觉得自己是商人,手里没有血债,不需要逃命。

而且,任何上台的人都需要有人做生意,所以他拒绝了。”赖世强说,解放军进入贵阳时,父亲还安排学校师生连夜赶制五星红旗迎接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赖永初也短暂得到了一些“待遇”,例如,他被选为贵阳市政府财经委员会委员。1950年,他跟随代表团参观了北京和上海,并接待了朱德和陈毅。1953年,贵州省将三家烧坊收归国有,给予成义烧坊120大洋、荣和烧坊400大洋。恒兴烧坊没收官僚资本,成立了国有茅台酒厂。这就是茅台有据可查的历史。

发布此篇文章,是为了从不同角度向您展示“茅台酒”,茅台酒史相关信息,如果觉得有用,可以关注百酒文化网。

声明:本站文章来自网络收集整理和网友投稿,如需申请删除,请与站长联系。